今天在林城镇中学听了“省级专家”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李虹老师的一堂人教版六年级《伯牙绝弦》的语文课,我感觉是饱餐了一次“盛宴”,爽心极了。“省级专家”,名不虚传啊!
首先,她跟学生对话交流,以此拉近和学生的距离,建立起沟通的桥梁。她说:“同学们,你知道我姓什么?”我们的

学生明显比较拘谨,小声嘀咕说:“不知道。”她笑了,再问,“那你们该怎样叫我。”这下开窍了,有人大声地说:“叫你李老师。”“你们怎么知道?“”那屏幕上写着。”她又笑了,问:“那我们是什么关系?”有学生小声回答:“师生关系。”“除了这还可以是什么关系?”“还可以是朋友关系。”“还可以是什么关系?”学生良久答不上来。李老师点拨道:“你们是会同人,而我是从长沙来的,你们说,我们是什么关系?”这下学生豁然开朗,大声说:“我们是主客关系。”“对啊,你们是会同主人,也还是课堂的主人,在课堂上积极思考,积极表现自我,好不好?”这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:“好!”成功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堂。很棒!
接着简介课文内容后,她配乐朗诵课文,当她声情并茂,抑扬顿挫地朗诵完后。偌大的多媒体教室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,为什么?激动人心啊,能把古文朗诵成这样,语文素养真不是一般的。老师范读了,该是学生读了,李老师指名读。我们的学生读得很生硬,不会断句,不会用技巧朗读课文。李老师告诉学生:“你们还没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,所以是这样,请同学自渎课文,不懂的地方提出来。”当真有学生提出来了,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,而是告诉她看课文下的注释,没有注释的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,再有就是利用组词的方式理解。这真正践行了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育人方法。厉害!
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,也就是水到渠成,但毕竟是学生,他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老师的高度,在李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,学生竟然像模像样地把语气词“哉、兮”拖长、停顿。能把“峨峨、泰山、洋洋、江河”等词语调扬起来。
更值得学习的是,李老师能很好地、不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迁移,并且生成了知识。做真好。 不愧是省级专家,不是浪得虚名。
评论